一句极为撩拨国人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让国人知道了理财的重要性,而一上涨的房价以及压在国人头上接踵而至的沉重的养老和育儿费用,又让国人感受到了理财的迫切性。于是乎,一个个原本理财知识近乎为“小白”的男女老少踏上了“骚动”的理财之,从炒股到投资基金,从囤积黄金到艺术品收藏,凡是大家能够想象得到、能被炒作一番的品种,都被国人拿来大炒特炒,只是这条理财之真的好走吗?看看我们本期策划的全民理财“骚动”吧。

  在10年之前,“理财”这个字眼,似乎和大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搭界。按照那时国人的思维,理财是“土豪”们考虑的事,就普通老百姓手里剩下的那点散碎银子,与其考虑投资理财,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里省心省事。

  的确,那时大多数国人手里的积蓄是少得可怜,再加上当时的理财渠道除了存款、买股票和购买国债以外,也没有太多的途径,因此理不理财,对百姓生活的贡献度并不突出。

  时光飞逝,中国经济的崛起,国人收入水平的水涨船高,使得原本银行存款额仅在4位数和5位数徘徊的工薪一族,其银行存款额也随之上升到6位数甚至7位数。在国人银行存款额迅猛增加的背景下,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开始考虑如何投资理财,以使自己辛苦挣来的工薪收入能够跑赢物价上涨的脚步,实现自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部分先知先觉的国人的理财心思,也被时刻关注着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国内财经人所知悉,于是乎,央视财经频道提出了一个令所有国人都不得不理的口号,那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当它与贯穿于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的国人所梦寐以求的“丁财两旺”相遇时,谁能忍得住?一个个手里刚刚有了点投资理财所需的资金门槛的国人,尽管对理财知识近乎“小白”,理财基础更是空白,也禁不住手头痒痒。但是国人做事有一个基本风格,那就是跟风,即你投资什么东东赚了钱,其它人随之一窝蜂跟上,这让国人的原生态理财有了一个极为新鲜的标签:跟庄。

  国人理财的跟庄之风始于股市。2006年,随着股改的深化,中国股市迎来了史上最大的牛市,在沪指从2000点飞跃到6000点的历程中,很多不懂股市投资之道的国人仅仅是凭借着“跟着感觉走”的跟风操作,也赚得盆满钵满。而这些人的股市赚钱之道,迅速被后来眼红别人赚钱而跟进的国人照搬模仿。正是因为国人这种的炒作,国内股市的最大牛市得以筑成。

  股市跟风炒作成功的理财历程,让一部分国人尝到了投资理财的甜头,他们开始把股市跟风炒作的习惯向其它行业拓展,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楼市。2008年,借助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楼市成为国家和地方大力吸引国人投资理财的平台。随着股市赚钱资金向楼市的迅速转移,股市开始下跌,楼价开始上涨,而楼价的上涨,引来更多国人把资金投向楼市,使得楼市的这一波涨势延续至今。股市和楼市跟风炒作的成功,令国人投资理财的思大开,很多人不再去借大家伙一起去炒作的东风,而是瞄准更多还未得到投资者光顾的细分行业和细分投资品种,自己坐庄,吸引其它人来参与炒作。在这种背景下,从普洱茶到和田玉,从翡翠到红木家具,从黄金到邮票,从文交所的油画到的收藏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一个个朝思暮想着“赚快钱”、“赚大钱”的国人,就是这样一步步陷入到理财的“骚动”之中。

  有趣的是,现今发展得十分红火的移动互联网也为国人理财提供了最为便利的途径,2013年下半年兴起的各种“理财宝”迅速俘获了刚刚踏入职场的“90后”,这些新新人类在都市庞大的现实生活压力面前,选择移动互联网理财,作为抗衡生活压力的手段,有的甚至利用信用卡透支资金来买短期理财产品,其理财“骚动”症更胜“60后”、“70后”和“80后”。

  从理财知识基本是“小白”到如今“到处逢人财”,国人的理财之仅仅走了10个年头。不过,如今这种全民理财的“骚动”在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国人理财知识和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全民理财“骚动”下的理财风险,毕竟央视在推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口号同时,也发出了“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警示。那么,就让读者顺着小编的编辑思,看看国人全民理财“骚动”的悲喜吧。

  五花八门的荐股你信吗?

  进入全民理财时代,人们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在众多理财产品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股票 ,但在股市低迷的情形下,却不知如何选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股票推荐大军蜂拥而至,都说能收益,这是真的,还是陷阱?

  荐股,顾名思义就是推荐股票。一般具备荐股的人员需要是正规的证券师。发达的网络让荐股方式多种多样,进而引发了荐股。尽管证监会多次明令各种形式的网络荐股诈骗,并且对这种诈骗行为给予了严厉打击。但是,者总是利用许多股民投资被套又想尽快损失的心理,者、变换手法,导致各种荐股不断上演。

  股市大盘低迷,大多数股民业绩,但这并不妨碍出现越来越多的荐股渠道,短信、电话、QQ,等等,而且常常冠以小道消息、独家内幕、分析师等形式。如果有人和你说,交纳50 0 0元的会费后,每月的股票收益将有2 0%;交8 0 0 0元的会费,收益就变成了3 0%,这时候你是否有点动心?其实,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躲在幕后的操盘人都有的目的。陷阱多多,所以,别人给你荐股,你还是小心为妙。

  1、短信“轰炸”

  “这些短信荐股是真的吗?如果是假的,为什么还挺准呢?”在一个上,股民李先生向记者提出问题,同时还向记者展示了若干条荐股短信。“他们每天闭市后发短信来,说第二天拉升哪一只股票,第二天果真就升。”

  李先生介绍,刚开始的时候,他对此不以为然,但架不住每天收盘后对方的短信“轰炸”。他发现,短信预测结果确实“精准”,所推荐的股票都在次日出现了不错的涨幅。例如,他们推荐过的鲁信创投曾经出现过涨停。

  李先生说,他曾好奇地打电话咨询,得到的答复是必须成为他们的会员,与他们同步操作才能获利,否则,次日再介入,只会亏损。而他们所说的入会门槛并不低,动辄几千元,高级一点的会员要上万元的会费。

  2、电话咨询

  和李先生一样,张波也经历过类似的困惑,只不过他的信息来源是电话咨询。“此前我接到一个电话,说他们是投资公司,想问问我是否在做股票?”得到肯定答复后,这名自称是投资公司经理的人士热情地表示,可以帮张波进行股票的免费咨询。当他将股票说出后,那名投资公司人士开始了分析:一、这只股票买入时机不对;二、这只股票所在行业今年形势不好结果,10分钟的咨询过后,张波开始后悔买了这只股票。没想到人家话锋一转:“ 我们最近一直在下大力气做某只股票,可以帮你推荐。”

  张波起初有些犹豫,但从经理荐股准确程度看,还是挺高的,于是又电话咨询该经理。没想到的是,经理此时已改口跟张波要起了会员费。 “一听要交那么多钱,我马上就打了退堂鼓,害怕是的陷阱。”你瞧,最终又是落到了交钱的话题

  3、QQ

  刚入股市不久的新手齐飞在某财经网站的股吧中看到有荐股QQ群可加入,他想找同道中人学习一下炒股知识,于是马上申请加入了该群。进群后,齐飞发现群里有自称是老师的管理员每天都会在收盘后说,今天又通过一款炒股软件,选中了哪些股票,然后时不时出来推销这款炒股软件。从他们给出的股票来看,都还不错,但群里有人提出要他们贴出交易的截图来,他们始终没有贴出来。只是看到有人询问软件时,就采取私聊的方式,继续推销。

  此后,齐飞了解到,不仅仅软件购买需要一万多元,群里的“高手”还提出共同出钱炒股,每月需交纳佣金。“高手”称是为资金安全,但这安全吗?齐飞还是果断了QQ群的各种推销。

  4、小道消息

  除了证券公司每天的大盘分析,丁女士现在总会收到来自多个自称私募或卖炒股软件的公司推荐“金股”的短信。这些“金股”,很多时候都不错,偶尔还会碰到涨停板,让丁女士不由得心痒痒了。丁女士告诉记者,某私募公司每天晚上会发短信给她,告诉她今天给客户推荐了什么股票,要她验证第二天该股的行情 。“比如,前不久我收到短信,他们推荐客户当天在21 . 8元买入了兴蓉投资。没想到,第二天我看到这个股票最高冲到2 3 . 4元,确实涨了不少。”不久之后,丁女士加入,交了一万多块钱的咨询费,但除了一只股票有了25%的盈利以外,其他3只股票至今都被深套着,而她想再找那个孙总,却再也找不到了。

  股民老施入市,基本上也没有赶上过什么好的行情。没能在股市上赚钱,他开始关注券商的荐股,不为别的,就为一个踏实。但在跟着某券商的荐股做了几次之后,老施突然发现,刨去交易费用,自己并没有赚到钱。“明明买入之前还很强势的股票,怎么一买入,就不涨了呢?”券商推荐的股票“寿命太短”,让老施非常疑惑。按理说,券商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完备的数据库和信息获取渠道,难道他们真的经常看走眼?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就是证券公司的潜规则。券商这么做,有一个肯定的共同点就是,股民的频繁操作,可以让券商赚取更多的佣金。

  安全警示

  心理上不轻信

  不应轻信专家,不涨停股,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电话、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证券密码等信息,不要轻信网站上的各种信息,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需识别正规机构

  如何分辨或者荐股诈骗?首要的是看是否正规,注意核实真实投资的项目情况。虚假的往往提供的投资项目繁多,且无实质实业投资说明。

  要有良好的投资素养

  千万不要过于追求投资回报,而忽视回报过程中发生的风险。

  鄂尔多斯:“大家都来吃高利贷”的后果

  鄂尔多斯已经成为中国高利贷崩盘的典型城市。这个曾经“大家都来吃高利贷”的城市,也被人说成是十个人中有九个放贷。结果,拿钱的开发商“跑”了,高利贷灾难爆发,留下一大批要不到债而躲在家里哭泣的小老百姓。

  2012年8月的鄂尔多斯,到处是停工的烂尾楼和焦急的讨债者。

  康巴什新区早已成为一座大量房屋无人居住的“鬼城”,老城东胜区也变身为一个充满着钢筋水泥烂尾楼的“怪胎”。

  一位当地人说,从上年10月份开始,这些工程就再也没有动过。鄂尔多斯90%以上的家庭都拿出了钱投资房地产,如今,这些钱都变成了尚未完工的钢筋水泥。

  2012年的夏天,这座中国最富的城市弥漫着“缺钱”的声音: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四处躲债,在建项目纷纷停工;而通过民间借贷,将财产投入房地产的老百姓,则担心自己是否会血本无归。

  “讨债”成了工作

  鄂尔多斯尚未完工的住宅项目有多少?鄂尔多斯市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全市新开工10 0 5 . 9万平方米住宅,加上前两年的续建项目,共有2225.3万平方米。

  一位开发商指着周围的楼房说,8 0%以上的建设项目都已经停了,而这些房子的投资60%以上来自于普通市民。更的是背后的民间高利贷已经让债务翻番了,在这个节点上,所有人都想拿回自己的本息,局面失控了。

  位于吉劳庆北街的赛特。铂宫楼盘的售楼处,已经看不到售楼小姐的身影了。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天前,销售公司已经撤销了,自己是从其他项目抽调过来,负责后续办理按揭手续的。位于天骄南和南环交叉口的维力西大厦,销售部只有一个人在留守。销售经理说,这里是黄金地段,上年这里的商铺都是每平方米一万多元,现在自己也不知道价格,因为没有人买房。

  一位房地产项目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大家都很清楚,即使降价,也没有人买,而且还会导致已购房者的不满,所以,鄂尔多斯的房价如同停工的建筑一样停滞了。

  据一位楼盘销售人员介绍,鄂尔多斯的购房大多为投资性购房,大部分是本地人购买。

  楼盘停售了,开发商也不见了踪影。在天骄南的几个售楼处,总能看到一些人在闲聊或打牌。一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来找开发商要债的。

  山西人乔世刚早年在鄂尔多斯做生意,攒下了一笔钱。两年前,乔世刚向腾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入了六七百万元,其中一部分是借亲戚的,一部分是自己的。

  在过去一年多的追债生涯中,乔世刚只要回了3000元。

  腾图集团门口聚集了三四十位讨债者,他们都是普通的市民,也是腾图集团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上千万元。

  据一位当地开发商介绍,在鄂尔多斯,类似腾图集团这样涉及房地产业务的注册公司大约有四五百家,经营的不仅有房地产,还涉及到煤炭、餐饮、酒店等其他领域。

  乔世刚说,从上年六七月份到如今,追债已经成了他们的“工作”。除了要账,未来一年,没有任何规划。

  债已经成了他们的“工作”。除了要账,未来一年,没有任何规划。

  大家都来“吃高利贷”

  2003年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建,大量农民的宅和耕地被征用,鄂尔多斯给予农民的补偿款较高,每平方米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许多被农民成为百万富翁。

  随着2007年房地产业的兴起,在早年放高利贷家庭的影响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放高利贷了。

  “你想一下,每月吃3分利,100万元放进去了,一个月就可以得3万元;有的吃5分利,什么也不干,两年就挣回100万元”。三年前,鄂尔多斯人李哲大学毕业后,便回到家中“吃高利贷”了。他说,在鄂尔多斯,跟他一样大的孩子很多都不工作,以放高利贷为生,因为普通工作每个月辛辛苦苦,才挣三四千块钱,“没有必要”。

  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鄂尔多斯市被的家庭中,一个五口之家,往往工作的只有一两个人,其余的平时就打打麻将,而且消费还挺高,家庭也没有攒钱的习惯。

  据鄂尔多斯网站信息显示,2009年9月,在该市一次会议上,时任市长云光中强调,各旗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城镇建设。

  这一年,鄂尔多斯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达到1562亿元。

  至2009年7月,鄂尔多斯市协调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三年向鄂尔多斯授信额度420亿元,已落实161亿元;激活民间资本390.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4.9%。

  天津高和股权投资管理基金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在1898.4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56.4%。

  据当地人介绍,过去三四年间,鄂尔多斯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融资的套。几乎较大的企业集团下面都有一个负责民间融资的部门,一般是财务部,有的也叫融资部,由几名财务人员负责四处联络客户。他们一般会发动自己所有的亲戚朋友,亲戚介绍朋友,朋友介绍亲戚,如此形成一个融资网。

  据一位开发商透露,有的大型企业,民间融资甚至高达20亿元。不仅投向房产,还涉入酒店、餐饮、煤炭、化工等各个行业,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当所有的民间投资都要撤回时,只有少数煤炭大佬还能维持,其余的几乎都资金链断裂,陷于瘫痪。

  资金外逃

  除了经济学家和理论研究者,没有人相信鄂尔多斯楼市会复活。

  在过去几年如火如荼的建设期,鄂尔多斯曾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建设者。据当地一位学者介绍,2009年,鄂尔多斯的外来人口达到30多万,但自上年开始,这些人陆陆续续走了一大半。

  闫宝军就是这样一位外来者。四五年前,闫宝军和朋友们从来到鄂尔多斯,他组织了一个销售团队,接手了当地某楼盘的销售。当鄂尔多斯的“经济危机”到来时,该楼盘的住宅部分几乎已经完成销售,仅剩下绿化等收尾工作,售楼处已停业。闫宝军还是经常来售楼处,因为老板还欠着他的销售服务酬劳。

  “开发商都不会再进行投入了,现在,所有人想的就是要债,老板即使还有一些余款,他们也不再支付债务了,因为远远不够。”当地一位开发商说,“开发商是在2 . 5分、甚至3 分月利息的基础上筹得的建设资金,如果两个亿有一个亿是民间集资,那么这一个亿可能已经形成了3个亿的债务。”“的是,过去几年,开发商利用高利贷滚动,进入到市政、建筑、矿产、酒店等多个行业,一旦形势不行了,所有的债务都将越滚越大。所以,即使资金已经回笼的楼盘也受到”。

  鄂尔多斯犯了一个错误,用的话来说就是,“它用一块钱干了10块钱做的事儿”。

  商人周启亮在鄂尔多斯的产业涉及建筑、酒店等多个领域,他已经不打算再在鄂尔多斯投钱了。周启亮也囤了一块地,如今土地不值钱了,但好歹不赔本,他打算用5000万元的价格把这块地卖掉,然后到东北去做点生意。

  鄂尔多斯就像一个谜,“就连当地人也看不懂,这里面的水太深了。”一个当地的企业家如此感叹。

  在鄂尔多斯注册的四五百家房地产公司中,或外地房地产公司寥寥。据当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的房地产公司来到鄂尔多斯并非易事,因为在过去几年城市建设发展的快速时期,鄂尔多斯市在市政、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保障房等领域欠下了众多债务。为抵销债务,这些没有经过土地流转和招拍挂程序的土地流向了开发商,外地公司拿地不容易,即便拿到地,也容易出事。

  记者在鄂尔多斯国土资源局的网站查询发现,该局发布的招拍挂公告只有两条,发布时间分别为2011年8月和2010年10月。

  在采访中,记者试图联系鄂尔多斯有关部门进行采访,均遭婉拒。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关于鄂尔多斯楼市崩盘的报道不断,随后,三次邀请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后,所有部门一律不接受采访。

  “企业由自救到呼救的历程已经结束,,目前能做的只是等待。”一位鄂尔多斯开发商这样表述自己的现状,“关键是解套,而不是简单地注入资金”

  安全警示

  高利贷作为高收益行业,风险也是等价的。民间各种投资公司进行的发放高利贷行为,本金和收益都没有法律的保障。对于高额利益的,甚至衍生出以放贷为的人群,最终必然会为高风险买单。

  贵金属交易成对赌游戏

  在全民理财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而很多理财正是戳中了人们迫切赚钱的心态,频频得手,比如一些贴着高收益标签的贵金属交易,实际上变成了对赌游戏。

  近两年,国内贵金属交易市场分外热闹。贵金属交易实物交易,是通过判断后市的走势来理财的一种方式,和股票类似。但交易模式与股票有差别,比如可以利用10多倍的杠杆,做多赚钱,或者做空赚钱。那么,贵金属交易又是如何成为投资的呢?

  常见的贵金属投资

  贵金属投资基本有两种情况:一专业导致的投资亏损,二是国内外投资平台性质不同造成的亏损,前者约占80%。进行贵金属交易,因不专业导致亏损,这与炒股亏本是一个道理,谈不上是。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找投资人开户时,业务员把贵金属交易赚钱说得很简单,甚至忽悠你,而投资人轻信了他们的承诺,在没有足够专业帮助或者指导的情况下亏了资本。

  投资平台性质不同为何造成亏损了呢?目前贵金属交易大致可以分为国内交易和国外交易。国内最早的一家贵金属交易所是2 010年开设的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俗称天通金、天通银;国际交易则以伦敦金融市场为首,俗称伦敦金、伦敦银。不同的平台,其正规性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做伦敦金、伦敦银的,就要选择一个好的开户平台,防止赚到钱的时候出金有问题;做国内的也是同理,同样要选择出金比较方便的平台。

  随着近年来中国贵金属投资市场的迅速扩大,各类现货贵金属交易平台也在快速发展。大多数现货贵金属交易平台往往由自然人或者企业投资设立,通过出售会员牌照和交易手续费盈利,其交易透明性相对较低,多数并未发布交易数据以及详细的交易规则。

  案例一 等于没有

  投资者李先生接到某现货白银公司营销人员多次电话营销之后,投入30万元,加入了该公司的VIP专属活动。公司客服称大行情要来,并激活其账号,“指导”下单20手。结果,短短一个星期,在该公司的“指导”并不亏的情况下,李先生最终亏损15万元。

  2014年的“315”晚会,央视新天地等贵金属交易平台实为对赌平台,投资者投资只会亏损,不会赚钱。现货白银投资实际上是一场对赌游戏,“客户跟平台对赌,你赚了钱,那么公司就要亏钱。”

  业内人士,对于类似的投资,投资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有侥幸心理,或轻信他人,更不能。普通家庭投资者、老年投资者,尽量不要染指风险过大、杠杆放大倍数过高的贵金属投资。

  案例二 高额回报暗藏陷阱

  2012年3月,左小姐接到自称是天津国腾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理财顾问魏磊兵的电话,在其游说下开户,开始进行白银现货延期交易。魏磊兵承诺,投资500万元,一天就可以获得几万元收益。

  2012年5月22日左右,左小姐将交易账户与密码提供给对方,第一天赚了一两万元。随后,魏磊兵以分析师要进行交易,左小姐登录账号会掉线为由,让其一个月内不要登录账号。8月底,左小姐登录账号,发现亏损额达186万元,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了,来到深圳报警。龙华民治随后对天津国腾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深圳龙华分公司的法人与总监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安全警示

  七招白银投资

  1 看平台资质。关键标准为是否有相关或国务院的批文。尽量选择在金融业较发达大城市如北上广深等交易所。

  2 看资金是否安全。正规现货白银交易所实行资金三方托管。

  3 看平台是否稳定。上海黄金交易所等正规交易所的交易系统更为稳定可靠。

  4 看交易软件是否可信。对于交易系统软件,投资者可以自行登录各平台官网下载查看。

  5 看客户是否操作。现货白银投资中,不应出现员工越俎代庖的现象。

  6 看出入金方式有无。银行结算时间在出入金时间段客户可出入金,并且是几分钟内、几秒钟到账。

  7 树立的心态。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相信任何投资没有百分之百盈利。

  理财产品高收益看起来很美 当心坠入“蜜糖陷阱”

  全民理财“骚动”时期,无论白领、学生,还是大爷大妈,都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理财大军,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也不断涌现。原本只是到银行存款的市民,在理财经理的忽悠下,总是被高收益蒙住双眼,其实,“看起来很美”的理财产品,许多都经不住细细推敲。有言道“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背后的风险,仍需要投资者好好掂量。购买理财产品,当心坠入“蜜糖陷阱”!

  理财产品摇身变成保险产品,不仅年收益率瞬间蒸发,投资者还需交纳一定的保险费,更可气的是,也许最后连本金也要不回来。

  坐在家里上网,就能轻松赚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大挣一笔吗?其实,天上掉下的“馅饼”,往往是一个“陷阱”。

  因银行工作人员趋利避害、宣传,投资者错把保险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盲目追求高收益的“”,最终导致自己财产危机,这样的悲剧事件比比皆是。

  案例一 年更容易被忽悠

  家住湖北的肖先生称在2012年10月份的时候,其父亲到汉西上的一家银行办理转存业务,因为觉得定存的收益太低,就问一位李姓工作人员有没有收益高点的理财产品。“他就推荐了两款产品,一款是5年期交的产品,每年交费3万元,5年之后可连本带利取出,收益比银行定存明显要高;另一款是5万元趸交产品,2年后可取出来。”

  肖先生回忆称,其父当时问了李姓工作人员是不是银行的人、卖的是不是银行的产品,当对方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其父才同意购买。“但是在购买过程中,银行人员要我父亲出示家里其他人的身份证,他们解释说那样收益更高一些。”肖先生告诉记者,老父亲告诉他们这件事情后,出于怀疑,他拨打了银行客服电话咨询,“这才知道,我父亲买的理财产品居然是保险产品!”肖先生非常地表示。

  解析有着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一眨眼变成了收益不固定且需长期交纳保费的保险产品,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近年来时有发生。为什么存单变保单现象频频出现?很多市民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根本不知道哪一种适合自己,只是盲目地追求高收益,但是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通常也是与高风险在一起的。一味地盯着高收益带来的高额回报,从而出现了肖先生父亲这样错把保险产品当理财产品的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银行所有分支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必须向总行和当地的银监局报备,且购买协议上都附有银行的公章。为什么仍有如此多人被骗?平安银行理财经理刘俊表示,由于投资者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加上追求高收益的心态,在翻阅产品协议书时,往往过于关注投资收益,而忽视了银行公章。尤其是老年群体,他们对保险、理财了解得比较少,很容易被忽悠,而且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很难逐一阅读合约中的条款,所以,老年群体便成为一些理财经理和保险推销员猎取的对象。

  案例二 小心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

  市民叶女士曾过所谓“做理财送保险”的。

  叶女士2009年时本想去某银行将10万元存成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当时,银行一位温姓理财经理向她推荐,说有款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一年定存利息的理财产品可以购买,当时一年期定存利率为2.5%。

  据叶女士所说,温经理告诉她,这款理财产品每份一万元,连存3年就可以支取,取出时可以获得5000元的利息。叶女士完全相信了理财经理的推荐,在签字时,也没有仔细查看合同,就花2万元购买了2份此款产品,另外的8万元存成了一年期定存。完成购买手续后,理财经理送给叶女士50元购物卡,并表示购买此款产品的投资者,还将被赠送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3年交完6万元后,叶女士等到理财产品持有期满,便去银行支取。到了银行后傻了眼,柜员查询后告知,其账户上根本没有理财产品,只有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

  叶女士非常纳闷,自己买的理财产品哪里去了?

  前往保险公司咨询后,对方表示,3年6万元的投入,是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持有期间为10年。要想在2013年取出,就是退保,只能按照现金价值,退回5. 6万元左右。

  回家后,叶女士的先生告诉她,自己曾经接到一个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当时他并不知道叶女士购买过保险,就告知该工作人员,自己未曾购买过保险产品。该工作人员并未继续询问,即挂断了电话。此后,叶女士及其家人再也没有接到保险公司的任何回访电话。解析投资者被保险,除了自己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心态之外,另一个责任当然要归咎于监管层监管不力和银行理财经理的违规行为。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银行过于追求业务导向,银行理财经理为完成任务,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往往没有实事求是,存在客户的行为。

  或许大家都会问,这样的保险合同具有效力吗?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寿险负责人杨忠表示,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最基本的要求是回访到本人。如果非本人接听,可以请求接电话者将电话转给投保人。而且,回访电话中必须问清保监会要求的几个基本问题。如果消费者觉得保单有问题,可以和保险公司协商解决。在案例二中,叶女士不但被银行温姓理财经理,而且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偏偏又没有对叶女士这样的“问题客户”进行及时复访。这样的保险合同是否具有效力,还当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案例三 切勿高收益

  2013年10月初,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居民王某上网时,偶然发现在一个名为“上海时尚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理财网站,有个600元起投,30%的高额回报的产品,这让王某心动了。从600元、1800元到几万元,几次试投,都按时按点得到了返本和分红,可就在王某一次性加大投资额度时,事情却急转直下。

  10月28日,王某打开电脑,关注投资情况时,网站怎么也打不开,网站管理员QQ也处于离线状态,累计汇入的19万元不见了踪影。王某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立即向宝鸡市陈仓报了案。

  办案通过QQ与诈骗接触,由此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继而,辗转湖南、福建、广西等地通过连续多日的布控侦查,最终将犯罪团伙抓获。

  办案表示,该诈骗团伙利用网络,精心设下,先在网上购买了投资理财网页,加入百度推广,设置一个虚假的理财网站,人。人试投资时,他们起先给予丰厚的资金返还,待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迅速撤掉原先的网页,重新启用另一套网页,继续实施诈骗,而人汇来的钱款则被立即转移。此外,犯罪嫌疑人还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他人身份证件,在全国各地办理银行卡并开通网银,利用多个账户、不同银行不同地点的多个营业网点,以虚假身份,将骗来的赃款实现跨行转移。

  解析网络投资理财,不仅购买方便,而且收益颇高,当然受到网民的青睐,而网络骗子也就是瞄准了投资者的这点“”,才制造了一系列高收益、无风险的,引投资者上钩的。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轻信没有资质或虚假的理财网站,更不可轻易向他们指定的银行账号汇款。这种不知道投资标的,更不确定自己的钱会被用来做什么的,最好不要贸然投资,在金融规律里,不存在高收益、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安全警示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切勿一味地追求高收益。应该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高收益产品。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给自己设置一个底限:投资不能光看收益,必须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在银行人员理财产品时,切勿有“”,要经得住。在签订合同时,要认真阅读条款,关注签约主体,了解投资标的,最好选择正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

  投资者信托违约不要被理财经理忽悠

  信托作为安全收益最重要的一类产品,近年来赢得市场青睐,很多投资者认为买了信托,就没有任何风险。不过,随着信托产品集中兑付期的到来,一些信托产品相继出现违约,让众多高净值投资者其中。

  年初以来,信托“ 吉信- 松花江7 7号”违约,共涉及6期近10亿元资金,目前兑付风波仍在持续发酵中。焦虑但等待不到解决方案的投资者继续将矛头指向代销这起产品的建设银行,多名投资者出现在建行总部,要求。

  有投资者向记者表示,尽管融资主体联盛能源提出重组已经过去4个月,但是这只信托目前仍没有给出重组方案。有山西籍投资人向记者表示,最新情况是,有贷款银行不满意重组方案,退出谈判,而当地给予投资者的是“以时间换空间”的,也令兑付显得更加不明朗。

  信托兑付危机一个接一个。年初,高达30亿元的中诚信托兑付危机因最终有接盘方出现,而解除了打破“刚性兑付”第一单的危机。不过,同样在去年年底开始陆续到期的“吉信-松花江77号”的投资者却没有那么幸运,目前仍等不到任何解决方案。

  “目前,谁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说法,投资者非常焦虑。”山西籍投资者人李先生是信托“吉信-松花江77号”(下简称“松花江77号”)第二期的投资者,目前正在为自己投进去的300万元资金,联系全国各地的其他投资者,第二次奔向建设银行总行。

  “我以为我买的是普通银行理财产品,300万打过去,几日后拿到合同,才知道是信托产品。”李先生告诉记者,对于大额资金,他的理财是先求稳,买时没想到会兑付问题。

  信托2012年4月披露的“吉信松花江77号”的管理报告显示,这一信托计划总共有6期近10亿元,托管方为建行山西分行。

  李先生告诉记者,第一期购买起点是100万元,从第二期开始,购买起点提高至300万元,购买这起信托的均为建设银行的高净值客户。“有很多人是因为理财经理说收益高,就抱团购买了这只信托。”李先生告诉记者,按当初的合同承诺,“松花江77号”是24月期的产品,给投资者承诺的年化收益是10 .8%。记者亦拿到了一份投资者之间抱团购买的“代持”合同。“和信托公司签订合同有接近300人,而实际上,涉及的自然概有500-600 人。”李先生认为,这反映了银行在代销这只信托时审查不严格。

  自从联盛能源提出重组,购买该信托的投资者便陷入了焦虑中,可是如今重组已经超过4个月,“松花江77号”的6期产品亦已陆续到期,即便第六期的约定兑付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天,投资者仍等不到重组方案。

  记者发现,在此期间,市场曾出现3个重组版本。最新的一个重组版本是,针对联盛能源45亿元的注资计划未变,由与联盛有互保关系的9位民间债权人共同出资15亿元,另外引进战略投资30亿元,完成对联盛集团的重组。

  “不过,听说最近事情出现波折。”一名同为山西籍的投资人告诉记者,据其打听到的情况,谈判过程中,有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已退出联盛重组。而据公开报道,至2013年10月底,联盛在29家金融机构的融资总额为281亿元,风险敞口总计为259.16亿元。

  在此过程中,当地的态度也变得暧昧。李先生告诉记者,近期投资者向山西省金融办进行咨询时,金融办相关官员投资者“以时间换空间,让市场来解决问题。”而在此之前,山西当地曾回复投资者,说要积极推动联盛重组,现在却一字不提,这为重组添了一层不确定性。

  “中诚信托最终出现兜底,令我们对松花江77号如期兑付有了信心,可是如今看来,并不乐观。”一位同样参加了的投资者告诉记者,目前投资者情绪非常激动。

  对于焦虑的投资者而言,如今他们只能将矛头指向代销该信托的建设银行。“我们买产品的时候,没有接触过信托公司,更没有接触过联盛,不找建行找谁?” 李先生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他们已经多次和建设银行山西分行以及总行进行沟通,但是建行方面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安全警示

  今年是信托集中兑付的一年,用益信托的数据显示,共计有8547个信托产品将到期,总规模达到12733.06亿元。业内的普遍观点认为,信托“刚性兑付”必将打破。投资者购买房地产信托和矿产信托尤为小心谨慎。,尤其是购买信托是不要被理财经理忽悠了,结果买了不靠谱的信托产品,。

  太婆4年30万买回百件假藏品

  艺术品投资看似是发家致富的捷径,也有投资者争先恐后地涉足这一领域。然而实际上,艺术品投资领域危机四伏,很多都是骗子设计好的。

  我的母亲是退休医生,2010年起迷上购买收藏品。4年来,她花光所有积蓄,购买了上百件各类藏品。

  其实,很多花钱购进的藏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母亲就是不听劝,反而说,升值后,藏品公司会回收的。

  本月11日,母亲离世。但即便如此,家中推销各种收藏品的电话仍响个不停,每次接到这些电话,都会勾起我们心里的伤痛。

  希望你们对收藏品领域进行调查,让更多市民,尤其是像母亲这样的老人擦亮双眼,不要陷入假冒伪劣收藏品的泥潭。 湖北武昌胡先生

  退休太婆迷上收藏 30万元买来百余件“藏品”

  接到胡先生报料后,记者来到胡先生家中,见他正在整理母亲遗留下来的各种收藏品。

  胡先生介绍,他和两个妹妹常年在外地工作,父亲和母亲一直留在武汉生活,二老加起来,每月共有7000多元退休工资。

  2010年初,胡先生回家过春节,无意中发现母亲的手机来电十分频繁,家中还多了一些金币和邮票等收藏品。问起此事,母亲说是“朋友送的”,他也没有多想。但是,随后两年,胡先生每次回家,都会发现家中的收藏品越来越多。从前手头宽裕的母亲,还断断续续地开始向他和妹妹伸手索要“家用”,但对于要钱究竟干什么,母亲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不愿说明。

  去年初,胡先生发现,母亲几乎将钱全都拿来购买各类收藏品,而这些藏品一看都是假冒伪劣产品。为了购买藏品,母亲平日开支能省则省,有时一碗热干面要吃两餐,过年时一件新衣服也舍不得买。去年7月,屡次劝说母亲无果后,胡先生干脆辞去外地工作,在家陪着母亲,希望能她。可是,胡先生的“严密”并未起到任何效果。去年底的一个中午,母亲谎称“下楼散步”,但回家时却又拎回一套字画,类似事情还发生过好几次。就这样,收藏泥潭后,多年来两老的近30万元积蓄被耗费一空。

  今年2月9日,母亲因血管瘤爆裂入院。在向医生询问病情时,胡先生这才知道,母亲因一直期望收藏公司会回收她满屋的藏品,但一直没有音信后,母亲怀疑自己可能被骗,气得5天没有吃降压药,所以才导致旧病复发。2月11日,76岁的母亲带着遗憾离开

  离世后推销电话仍不断声称交钱可助拍卖。在胡先生家中,偌大的房间里,杂乱地堆放着金条、邮票、纪念币、绿松石、名画、彩银等上百件各类藏品,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封。藏品中有些甚至还是相同的,如十二生肖的金币有6盒,清明上河图有5套,纪念钞有3份。这些藏品均包装精美,证书繁多。

  在一套花3万多元购买的名画包装箱里,记者看到有中国文物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国家图书馆等各种“权威部门”颁发的7份各类监制证书、公证书等,但部分票据上却连公章都没有。

  胡先生拿出一份《委托拍卖合同》说,一年多来,他常借机劝母亲不要买,但母亲总是认为这些藏品是真的,很可能升值,将来会给子孙带来财富,“即使升不了值,卖家还会原价回收,帮忙委托拍卖”。在这份合同上,记者看到,一家拍卖公司声称,“将在本月28日,替胡先生母亲的藏品实行有底价拍卖,并收取1000元押金。”但当记者拨打合同上留下的电话号码时,却一直无法接通。

  令胡先生的是,母亲去世的10多天内,家中的推销来电却从未停歇过。“母亲每月15日发工资,这前后是推销来电最密集的时段。”

  记者在胡先生家采访时,推销电话数次响起。记者曾接过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收藏协会的曹经理,称可以回收胡先生母亲的所有藏品,但需先支付1280元的押金。当记者询问其协会地址、回收方式等具体事项时,对方称“先交钱,才能详细谈”。当记者表示押金太贵时,对方自动降到500元;待记者称“现在没有钱”时,对方直接挂断了电话。记者随后了解到,我国并无“中国收藏协会”这一组织。

  万元玉玺系工艺品 3万元“名画”实为印刷品

  下午,记者陪同胡先生家属,在上百件藏品中挑选了金币、纪念币、绿松石玉玺、邮票、名画各一套,来到武汉收藏家协会,一鉴。经多名专家初步鉴定发现,这些藏品多是假冒伪劣产品,均无收藏价值。

  例如一套十二生肖的金币,专家们鉴定后介绍,从外观上看,这套金币看起来十分逼真,且市面上确实有此种金币收藏品,但价格十分昂贵,其中一枚金币正常售价约2万元,一盒总价超过2 0万元。“4套此类金币,售价仅万余元,肯定不正常。”

  对于胡先生母亲花上千元购买的伦敦奥运会纪念币,虽是真的,但专家称,奥运会已经举办30届,除了1952年奥运会首次发行的纪念币、纪念章一直升值外,其他历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升值都很缓慢,有的还在贬值。

  而一枚价值1万多元的和田玉玉玺,则被专家当场断定为:“玉粉合成,是最普通的工艺品。”售价3万多元的“名画”中,多份证书均被专家发现有常识性错误,监制证书上提到的部分单位在我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名画”实际上是最普通的印刷品。

  收藏领域高发市民切勿盲目投资据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副会长、武汉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万健介绍,因普通市民对收藏品鉴定能力低、收藏交易规则不了解,以致近年来收藏领域高发。“每月至少有10个以上的人来找我们鉴定他们网购或电话直销的藏品,但八成以上所购收藏品其实都是现代工艺品,根本没有收藏价值。”

  万健介绍,的多是一些曾在高校、医院、国企等就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退休老人。“这些收藏品公司人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进货,购进一些以假乱真的假藏品;有人负责精美包装,制定各种鉴定证书、公证书等材料;有人联系客户,以限量为卖点,或打着某某大师的名号,客户购买。同时,多会谎称将以某协会名义举办拍卖会,使藏品成倍升值,借此想方设法。”

  万健提醒,事实上,协会可以鉴定藏品,但并无资质出证书,我省的各种收藏协会几乎不会为藏品开具证书,因为“证书太易被伪造”。市民在踏入收藏领域前,一定要多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藏品的历史和现状,与其他藏家多讨论,多向专家请教,切勿盲目投资收藏。

  工商部门执法人员则称,这些假收藏品多是从市外甚至省外买的,要还需到发货方当地。这些假的藏品公司,很多是通过电话、网络等与消费者联系,即使最终证明被骗,这些公司频繁的更改联系方式或地址,消费者想权益,也有一定难度。

  安全警示

  艺术品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特性,对于投资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较强,需要具备相当的辨别艺术品能力,才能够涉足。当前,很多投资者对艺术品可以说一窍不通,轻信骗子的花言巧语,眼红于高额的回报,轻易把钱送入。投资领域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要保持健康的投资心理。